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四十二章經講記
 
 
 
解釋經文
正宗分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前三章都是就著我們日常生活的事相方面來說明「自作自受」的道理,比較容易了解;在更前面,講了許多屬於理性方面的道理,佛恐怕我們誤會,以為只要了解佛理就好了,因此,本章訓勉我們,光只是了解,或者聽聞佛法,卻不用腦筋去思惟;或者只是思惟而沒有實行,結果還是等於零,唯有從聞而思,從思而修,才能返本回道,向道上去會,與佛法相應,才能得到受用。

  「佛言」,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博聞愛道」,博,廣博的意思。博聞,廣博多聞,聞,不一定完全是用耳朵聽聞說法,我們閱讀經典、研究佛學,從文字方面了解佛法,都稱為「聞」,所以博聞,是從多方面去聽聞,廣博地了解。「愛道」,愛,就是喜愛,道,就是佛道,也就是聖道。我們對於佛的聖道,有一種愛慕之心,卻停留在只是聽聽這個階段,這聖道是非常高深,很難得去體會的,單單憑著我們的信仰與愛護,去聽聽、研究研究,是不夠的,要體會到聖道是不可能的。

  道,也可以說是道理、佛道、佛的道理。佛的道理很多,一部大藏經,涵蓋了三藏十二部,都是佛所說的道理,不論是顯教、密教、性宗、相宗,總而言之,都是佛的道理。光是在佛的教理上研究,那是不夠的。也許有人不知道什麼是顯密性相,我稍說明一下:顯,就是顯教;密,就是密宗。那些仁波切、上師、活佛,就是密宗的出家人,稱為「密」。密宗有它的一套思想體系,認為修密是持咒,可以「即身成佛」,其實認真說起來,修持密法必需要十二年在顯教方面去下功夫,窮通教理的。顯,密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稱為顯教,所以顯密是一對的。至於性相,性,就是本性,我們的真性,我們一般所研究的經典,好像《般若經》,是講關於性宗的道理。相,是法相,屬於唯識宗的道理。總而言之,十宗中,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是佛教的道理。

  「博聞」,屬於聞,聞而不思──只是聽聞而沒有動腦筋去思考、明辨、抉擇。「愛道」,內心的羡慕、喜愛,而沒有好好地下功夫,就是思而不修──沒有切實地身體力行,「道必難會」,我們只是在外表上博學多聞,對於各種教理非常愛慕,力求其廣泛,但是,必須知道,不論是在文字上、言語上,種種的「聞」,都是心向外去馳求。而「道」,我們的真性,並不在外,我們向外去追求,結果是徒勞無功的,對無上的「道」,必定是很難體會到的。因此,單憑著聞、思,沒有辦法體會到「道」本來的面目。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假使我們立定了堅固的志願,能夠堅守我們的志願,堅定我們的信心,念念趣向於菩提,不雜有名利之心,發願反求諸己,不向外去攀緣、追求。也就是迴光返照,堅守成佛的志節,時時刻刻在「道」上面下功夫,念念遵奉佛的聖道去修持,最後就能夠道成就──在菩提這條大道上才能夠達到目的地,成就一定是很大的。換句話說,能夠時時地從聞思而起修,聽了、看了經典以後,進一步更要腳踏實地去修持,對佛道一定有確實的受用。

  本章完全是講理的,我們沒有證悟到那種境界,怎麼說也是說不清的,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你每天精進修行,功夫到家了,才真正體會到那個境界是什麼樣子,就好像這杯茶,究竟是熱的?是溫的?是冷的?我如果告訴你,那是溫的,比較燙一點,到底燙到什麼程度,說不清的,必須要你親自喝了這茶以後,才知道它究竟是熱到什麼程度。佛法也是這樣,你沒有親自去體驗,再怎麼說也說不清楚的,完全要靠自己去下功夫,去修持,去體會,才能了解。 

  
 
 
    
上一頁
回首頁
下一頁
 

 網頁設計:施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