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四十二章經講記
 
 
 
解釋經文
正宗分
 
 
 
 
 
 
 
 
 
 
 
 
 
 
 
 
 
 
 
 
 
 
 
 
 
 
 
 

 
 
 
 

 
 
 

  
 

了中法師序

 
  學長自立法師,講述《四十二章經》,出版講記流通,問序於我,使我想起我們年輕同學時,講讀《四十二章經》的一段往事。 

  記得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的春天,我們剛入學泰州光孝寺佛學院,第一部聽講的佛學課本就是《四十二章經》,講授者是我的師父希堯上人,我們那一期的同學,大都是初入佛學院門,從未聽講過佛學,因此《四十二章經》雖然是學佛的初機法門,但是對我們來說,卻很高深,儘管我的師父講得唾沫橫飛,而我們好像華嚴會上的二乘人,如聾如啞,不解法義。不過其中我卻例外,因為我在姜堰念書時,曾經聽講過,再聽一次,已不生疏,因此下課後,有同學請我複習,當時我最年幼,心中不免沾沾得意,可是等到學期結束考試時,自立學長卻是第一名,而我遠落在五名之外,驕者必敗,我得到了教訓。記得從第一學期以後,每次考試,都是自立法師第一名,他不僅學業成績好,操行也是第一,真是品學兼優,因此,很自然的成為我們的學長,直到現在,我尊稱他為學長,並非一般的客氣話,確實,他的學識,德行都長於我。 

  來台後,我們親近慈航菩薩,慈航菩薩上課的方式別具特色,每天上午第一堂課在開講之前,先唱一首他自己填寫的佛教歌曲,好像講大座先唱香讚一樣,然後由同學們輪流讀誦《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的其中一段經文,讀完後他老人家開始講課。這三部經文很簡短,因為天天讀,時間久了文句熟練而容易讀快,尤其輪到我讀誦時,好像誦大悲咒一樣,別人還沒有聽清楚,我已經讀完了。這樣讀法,好像敷衍了事,當然失去慈航菩薩要我們讀經的本來意義。可是輪到自立學長讀時,他總是緩讀慢誦,字句清楚,段落分明,就像他平時講話那樣穩健持重,不僅同學們尊重,亦為慈航菩薩器重。因此同學們尊稱他為「長老」。我們慈航菩薩門下,被譽為長老者,唯有他一人,無二亦無三,可見大家對他的敬重。 

  其實,我們慈航菩薩門下,尊自立法師為長老,當然並非單純只因讀《四十二章經》而起,我只不過借此因緣,從往事的回憶中,介紹本書的講述者自立法師深遠的德學,他對本經不僅是口頭的述義精微,更能奉持經教於身心的修持,真正是一位「潛光實德」的大善知識,希望讀此書者,於解義之餘,能有更深一層的受持作用。 

  《四十二章經》以斷愛欲、離貪瞋、持淨戒、得寂靜為要旨。全部經文雖然只有四十二小段,二千三百餘字,但是經義卻總攝三學、六度的法門。其宗趣不高談玄理,不妙弄禪機,平實的彰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根本教法,是一部佛弟子必讀的經典。古德將本經與《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遺教三經﹞,規範為佛弟子早晚必誦之功課。因此過去佛學院中,都以此經為佛學課本,不過現在的佛學院,號稱大學部或研究所,講習的是大論,研究的是專題,已很少用本經為課本了。 

  其實中國學佛者不重視本經,非始於今日,蓮池大師曾感慨說:「今以其(本經)言近,僧不誦持,法師不陞座為人講演」。可見好高騖遠是古今通病。自立法師遠承蓮池大師遺風,近紹慈航菩薩大願,講述本經並印行講記流通,為時下崇尚高談,不求務本的學佛之風,提供切實的修學之道;尤其為初入門者,作標月指,作照明燈,功德無量,謹序讚仰。 

己卯年初秋於台北善導寺壽光丈室  
 
    
上一頁
回首頁
下一頁
 

 網頁設計:施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