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稿】本校學諮中心陳莉榛主任為增廣學生國際視野,首度帶領東南學生走出校園,以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式提供技職體系學生以所學專長服務,從利他中體驗付出的成長收獲。
位於南印度的Dzongkar School是一間藏傳佛教學校,全校約190位學生都是學校勘布或校長從北印度、達旺、尼泊爾等地帶回教養。學生的父母有的在地震中雙亡、有的家裡無法溫飽,在家族人的同意下,勘布和校長就把小孩帶回學校,至少吃住不成問題,這些小孩就成了學校的小沙彌;小沙彌在學校跟著大和尚學習宗教的教義、學藏文、學英文、學漢文。
代表東南的首屆國際志工服務隊於7月11日~7月30日前往南印度Dzongkar Choede School進行志工服務,四位同學行前準備中文、英文、體育及美術等義務教學課程,帶領校園裡37位,年紀從5歲到11歲的小朋友進行每天3小時的課程。校方提供舒適住房,以及豐盛藏族食物,讓本校國際志工隊體驗藏族傳統語文與生活習俗,從實地生活中了解文化的多元性。
身心經歷這趟異文化之旅,東南志工隊一員能空系左自渝同學表示,對生活的視野完全改觀:
「當我來到這塊土地,才了解跟想像的不一樣,志工的第一個學習是『不能用道聽塗說的了解,去認識一件事情一個文化。』
從一開始不知如何與孩童互動,到後來願意為了這些孩子的笑容多上些不屬於我需要付出的課程,這是第二個學習『事情不能太早下定論,能付出是快樂。』
三個禮拜很快,對這邊的孩子來說,我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時刻,對我來說卻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這裡我看到孩子最純真的笑容。什麼是知足,原來我一直都不了解,他們教會我有什麼用什麼,不需要與誰去比較與爭執。第三個學習是「付出比擁有更讓人滿足」。當我同情心氾濫時,回想一下這是他們的人生,我們不能用我們的價值來衡量他,從他們臉上笑容讓我理解到,他們才是幸福的。第四個學習『沒有甚麼是過不去的,只要還活著一定會有辦法。』」
創設系陳世鑫同學對於能夠將自己繪畫專長傳授分享給藏族小朋友,從教學互動裡獲得很大成就感,更因此認識到自己對繪畫的熱情,洋溢著興奮之情的他表示:
「在他們身上我知道我自己非常喜歡畫畫,我願意繼續教他們畫畫。如果當時主任及學校不帶我來的話,我覺得我這一輩子都會很後悔,這邊真的讓我長大了,平常我都是在接受別人的服務,現在換我來服務別人的感覺真好。」
親身體驗帶來「百聞不如一見」破除刻版印象是餐旅系仝葦柔同學很深刻的志工行旅感受,除此之外她也分享:
「這邊的孩子,可謂天生天養,怎麼跌倒怎麼爬起來,也許是從小少了父母在旁照顧,也許是自己不堅強沒有人可以幫他堅強。多日相處下來,我很少看見他們哭泣,不論何時與他們見面,臉上總是掛著滿滿笑容,我想『堅強』是我唯一能形容他們的。
Thupten Koson, 我最喜歡也最愛的孩子,年紀僅僅六歲卻散發出領導人氣息,雖然很調皮總愛捉弄我,但我知道這是他表達愛的方式;我只能給他21天的陪伴,但努力將我的愛給了這孩子,未必能改變他的未來,但今天我們認識了,就是緣份,如果我什麼不做,回去我一定會後悔;或許我是他的人生過客,只是他短暫的–姊姊;但對我而言,他是我人生一個機緣,一個改變我的想法的小貴人,是我的人生紀錄。也許孩子們不記得我,但我會一輩子記得他們,謝謝他們帶給我21天單純的生活,讓我短暫忘記手機、忘記煩惱、忘記忙碌,讓我體會什麼是知足常樂、讓我知道在抱怨生活不如意時,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很多人等著過安穩的每一天。」
離家僅僅21天,然而生命的視野與態度卻翻轉拓展了學生們原有的經驗,仝葦柔同學為這趟志工之旅下了結論:
「國際志工在我畢業之前寫下精彩的篇章,讓我接下來可以更勇敢地去面對人生下一場挑戰,希望志工服務隊可以延續下去,讓學弟妹知道很多事情『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就會不一樣』,更能夠用心去體會世界。」
國際志工隊指導暨帶隊陳莉榛主任對於學生透過此行的成長表現表示欣慰與驕傲,技職學生的學習特質較偏向實務實作,志工服務的學習具備「做中學」特性,對本校學生人格陶養與文化視野的培育極具成效;此行能夠圓滿達成,也非常感謝校方國際化的辦學視野,成就學校、教師、學生三贏的大滿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