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試驗原理
將試桿裝在萬能試驗機夾頭上,然後打開油壓系統施以荷重,則隨著荷重的增加,試桿會逐漸伸長,經過儀器自動的繪圖紀錄,所以的荷重-伸長曲線,由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各種的數據和資料。
1.比例限(proportional limit)
此為材料能維持荷重與伸長量成正比關係的最大應力。從圖中,我們可看出當荷重再P點以下時,荷重與伸長量成正比關係。在比例限內,荷重與伸長量係依虎克定律而變化。此P點之荷重Pp除以試桿原斷面積Ao所得之值稱之為比例限。
比例限=
PP/A0
(㎏/㎜2)
2.彈性限(elastic
limit)
此為材料所能承受拉力而不呈現永久變形之最大應力。如圖曲線所示,當荷重不超過E點,則荷重除去後,試桿仍會恢復原狀,亦即無永久變形之發生。此重受到E點以下的荷重時所發生的變形,稱為彈性變形;E點的荷重PE除以試桿的原斷面積AO所得之值稱之為彈性限。
彈性限=
PE /A0(㎏/㎜2)
材料之彈性限,再工程設計上是一種的參數,但由於量測不易,故常以降伏強度來代替彈性限。
3.彈性係數(modulus
of elasticity)
彈性係數亦稱為楊氏係數,彈性係數是表示材料剛性的參數,其之愈高,則材料愈堅韌,抵抗軸向變形之能力也就愈大。設應力為σ,應變為ε,則:
彈性係數E= σ/ε
(㎏/㎜2)
4.降伏點(yield
point)
如圖所示,當荷眾超過比例限P點以後,荷重-伸長量曲線不在成正比,而過了Y1點,荷重會由Y1點突然降至Y2點,然後再某一時間內,荷重在Y2點附近上下變動,試桿亦同時在Y2點與Y3點間發生較大的伸長量變化,此種現象稱為降伏,Y1點稱為上降伏點,Y2點稱為下降伏點。降伏現象發生時,試桿之一部分會出現塑性變形之區域,通常叫做Luder氏線(Luder,s
band),隨著降伏的繼續進行,此Band會逐漸擴展,到達Y3點時,此Band擴展到試片全面,降伏現象亦隨之結束,然後試桿開始進入應變硬化區域。降伏之產生乃因原子平面的滑動所造成,此時差排脫離C、N等不純物所產生的應立場,開始移動而產生朔性變形,故發生降伏現象。
5.降伏強度(yield
strength)
降伏點的荷重除以試桿原來的斷面積,稱為降伏強度。由於Y2與Y3間的荷重不穩定,通常以上降伏點Y1點之荷重PY1除以試桿之原斷面積A0,代表材料之降幅強度。
降伏強度σY=
P
Y1/A0(Kg/㎜2)
降伏點僅在未受硬化,熱作過的鋼料及少數非鐵
合金上發生,至於大多數的金屬材料,在荷重-伸長量曲線上並無明顯的降伏點,此時降伏強度可以由以下三種方法求得:
(1)
針暫停法:
當儀表上的荷重第一次暫停時,讀取荷重,以此荷重除以試桿之原面積A0,既為降伏強度。
(2) 0.2﹪橫距法(off-set yield strength method):
此法採用試桿的永久變形(伸長量)達到某一預定數值的應力,做為降伏強度,永久變形伸長量通常是取標距長度0.2﹪,如圖(a)所示,從M點繪一與彈性比例直線OA平行之直線MB,與荷重-伸長量曲線交於Y點,以此點之應力做為降伏點,則:
降伏強度σY= PY/A0 (kg/mm2)
降伏強度,亦可以由應力-應變圖上求得,如圖(b)所示。
假定試桿標距為100㎜,則0.2﹪變形量為0.2mm,此值太小,根本無法在一般未經放大的荷重-伸長量曲線上畫平行線,所以要以0.2﹪橫距法求降伏強度,必須先在試桿上裝置伸長計,然後再經過放大器將圖形放大數十乃至數千倍,才有辦法求得降伏強度,
(3)
0.5﹪全應變法
此為ASTM之規定,如圖(C)所示,在全應變得0.5﹪處,即M點繪一垂直線MB與曲線交於Y點,則Y點σy即為降伏強度。
以上三種方法以第二種較準確,亦為大家所接受。
6.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
試桿在測試過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荷重除以原斷面積之值,稱為抗拉強度,一般又稱為極限強度(ultmatetensil
strength):
抗拉強度σu=Pu/A0(㎏/㎜2)
如圖所示,M點即為最大荷重了所在,過M點材料開始頸縮,荷重亦隨之下降。
7.破斷強度(breaking
strenth)
材料破斷時之荷重除以原斷面積之值,稱為破斷強度。
破斷強度σF=PF/A0(㎏/㎜2)
如圖所示,荷重過M點以後開始下降,直至破斷為止,Z點即為破斷點。
8.伸長率
(percentage of elongation)
試管破斷後,將兩斷口接合,量取標距長Lf,則破斷後標距Lf減去原來標距Lo,在除以原來標距Lo,所得之值以百分率表示,稱為伸長率。
伸長率=Lf-Lo/Lo×100﹪
通常試桿受力為達最大荷重以前,其伸長普及於全部而均勻變形,達最大荷重以後,則僅在頸縮部分附近作局部伸長,由於斷口恆在頸縮部分之中央,所以拉斷後,斷口兩側伸長量最大,離斷口越遠者伸長量越小。因此斷口再標距中央三分之一以內者小,如此結果將不準確,應當捨棄重做,但如果因試桿有限不便重新實驗時,可以下列方法修正伸長率:
(1) 八等分法
如圖所示,先將試桿標點距離八等分,則:
1.斷口在C與G之間,則伸長度=實驗後AI-實驗前AI。
2.斷口在A與C之間,但距B較近,距A較遠,則伸長度=試驗後AC+試驗後2CF-試驗前AI。
3.
斷口在A與AB之中間點,則伸長度=試驗後2AE-試驗前AI。
(2) 十等分法
如圖所示,先將試桿標點距離十等分,假定斷口在第二格之處,斷口接緊後以破斷處第二格為中心,向右取兩格向右取兩格使與破斷處左方格數相同,剩下的六格分為兩部份,假定第一格至第四格的距離為L1,第四格至第七格的距離為L2,則:
伸長率
=L1+2L2-L0/L0×100﹪
9.斷面縮率
(percentage of area reduction)
試桿原斷面積A0減去破斷後最小面積Af,在除以原面積A0所得之值以百分率表示,稱為斷面縮率:
斷面縮率=A0-Af/A0×100﹪
當荷重超過M點後,通常試桿中央部份會發生局部變形,此種現象,稱之為頸縮,發生頸縮以後,該部份的直徑逐漸縮小,直至拉斷為止。